澳大最新動態

澳大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精準治療方案
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教授梁麗嫻的研究團隊揭示了可有效反應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應答率的預測標誌物,可用於早期和及時監測免疫治療療效,能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提供一種無創且精準的治療方案。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知名期刊《自然通訊》上。目前,ICB是NSCLC患者的最後治療選擇之一,雖然其對於腫瘤的抑制效果顯著,但是並不是所有患者都可以從中受益,所以在早期發現和預測治療應答率的標誌物對於患者的選擇至關重要。為了實現ICB治療的更好效果,目前已有很多研究報導了細胞程式死亡受體 -1(PD-1)單抗的預測性標誌物,例如腫瘤浸潤性T細胞的比例、組織活檢中細胞程式死亡配體 -1(PD-L1)的高表達、微衛星不穩定性(MSI)、Kelch樣環氧氯丙烷相關蛋白1(KEAP1) 和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11(STK11)的突變以及高腫瘤突變負荷(TMB)。但是這些指標或因觀察時間有限、檢測患者數目不足、缺少客觀生物資訊學統計等的影響,導致對於預測免疫治療應答的指標仍是不盡如人意,其中主要原因是抗PD-1免疫治療在治療週期內是動態變化的過程,因此需要長時間縱向觀察,以追蹤與治療應答率相關的標誌物。目前,全球尚未有可有效預測應答率的無創檢測方法,例如通過抽血檢測應答細胞類型來預測ICB治療療效,梁麗嫻的研究團隊實現了這一點,為初步理解獲得性耐藥的免疫機制提供了方向。該研究對於25位患者進行了至少30個月的跟蹤,運用前沿的高維度CyTOF和多重細胞因數方法對患者的血液樣品進行檢測,深入探究免疫治療無應答人群的免疫細胞類型以及免疫系統功能特性,通過高維度生物資訊學綜合分析,團隊確定了可以有效預測抗PD-1治療效果的血液生物標誌物。研究發現治療無應答特定免疫細胞亞群的存在,特別是CD8+CD101hiTIM3+(CCT T)細胞,可以有效預測治療的有效性。這項研究的發現對於NSCLC治療的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研究人員通過運用先進技術分析免疫反應,確定了治療有效性的新預測標誌物。這些見解可以指導精準治療,並有助於更好地理解治療抵抗機制。梁麗嫻與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中醫證候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劉良和澳門鏡湖醫院醫生曹亞兵為該研究的共同通訊作者。梁麗嫻、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教授李潤澤和澳門科技大學教授范星星同為該研究的第一作者。該研究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檔案編號:0063/2022/A2和001/2020/ALC),並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20青年岐黃學者、強生治療基金(檔案編號:ICD#1101175)和粵港澳聯合實驗室專案(檔案編號:2020B1212030006)資助。該研究也得到澳門大學研究啟動基金(檔案編號:SRG2022-00020-FHS)、澳門大學健康科學學院(檔案編號:82204677)、廣州市科技專案(檔案編號:SL2022A04J00459)和濕證國家實驗室項目(檔案編號:SZ2022KF20)的資助。研究文章全文可瀏覽: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0631-0。 新聞來源:健康科學學院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梁雄業 電話:(853) 88228322 電郵: prs.media@um.edu.mo 梁麗嫻 免疫治療無應答相關的亞群:研究發現治療無應答的特定免疫細胞亞群的存在,特別是CD8+CD101hiTIM3+(CCT T)細胞,可以有效預測治療的有效性 T細胞的表型變化: 研究揭示了在反應者中CD8+和CCT T細胞的表型顯著變化。功能標誌物如Granzyme B、T-bet和KLRG1被發現上調,表明可能與積極的治療結果相關 通過運用先進技術分析免疫反應,研究人員確定了治療有效性的新預測標誌物

澳大成功研發新型磁控機器人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教授徐青松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型磁控可塗抹的按需硬化軟體機器人,具有快速可控硬化和靈活部署的優勢,不僅可以憑藉強大輸出力單獨完成指定任務,還可與現有的手術機器人協同使用,在磁控機器人的設計與應用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已於Science旗下國際知名期刊《研究》發表。磁控機器人因其無線驅動和控制的特性,在醫療應用中體現出巨大優勢。但在實際臨床應用中,現有的磁控機器人存在功能少、輸出力小、結構剛度小等局限性。因此,磁控機器人急需更加靈活、更強自適應性的部署策略和設計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出其效能。徐青松研究團隊開發的磁控機器人具有自身硬度快速可控切換的能力,可以靈活地黏附在各種物體表面,並提供強大的磁控輸出力。該研究結果進一步實現磁控機器人取得更強大的操控功能。研究團隊的實驗結果表明,採用磁性顆粒和非牛頓流體軟材料的混合物來製作磁控機器人可以實現可編程硬化、可控黏附、柔軟可重構等特性。通過施加外部磁場,借助磁控機器人的黏附和磁驅動,重量1克的磁控機器人能夠抓起自身300倍重量的物體。該磁控機器人可以黏附在各種物體的表面,賦予其磁性驅動的能力,從而提升操控性能。磁控機器人能夠與傳統手術機器人一起協同使用,為其提供精準的磁驅動導航和控制,以及提供更多樣化的功能,包括黏附抓取等相關操作。此外,磁控機器人還可通過施加快速變化的無線磁場來激活當中的非牛頓特性,使其可以在流體和固體形態之間進行實時可控的切換,從而快速實現硬度切換。徐青松研究團隊開發的磁控機器人具有以下優點:1. 具有超柔軟的結構和良好的黏附特性,可以實現靈活的部署,並可與現有的手術設備協同使用;2. 其黏附特性可以由外加磁場可控調整,有助於實現更加多樣化的功能;3. 能夠實現快速的可編程硬化,提高自身機械剛度與硬度,並且提供強大輸出力。團隊表示,設計出功能強大的磁控機器人在先進醫療應用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所提出的設計思想與應用策略對於相關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該研究的通訊作者為徐青松,第一作者為澳大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博士生徐子晨,博士生陳遠赫也對研究作出重要貢獻。研究項目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檔案編號:52175556)、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102/2022/A2, 0004/2022/AKP和0153/2019/A3)及澳門大學(檔案編號:MYRG2022-00068-FST和MYRG-CRG2022-00004-FST-ICI)資助。全文可瀏覽:https://spj.science.org/doi/abs/10.34133/research.0262 新聞來源:科技學院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梁雄業 電話:(853) 88228322 電郵: prs.media@um.edu.mo 徐青松(前排中)與研究團隊 澳大團隊獲“挑戰盃”特等獎

澳大與氣象局簽署合作協議 加強人工智能於氣象災害應用
為進一步提升氣象災害的監測及預報預警能力,加強人工智能技術於氣象災害中的應用,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局長梁永權與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共同簽署《澳門大學與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期望以澳大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平台,充分發揮彼此在氣象預報預警、城市公共安全及災害防治領域的優勢,攜手為澳門建設智慧型韌性城市提供技術支撐。澳大近年在颱風、極端暴雨等濱海城市防災減災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澳大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亦已開發澳門城市水災害模擬平台,並基於特徵融合的寬度學習系統開發了高效的颱風識別模型。是次簽署作為長期合作機制的良好開端,雙方將攜手在風暴潮、海嘯、氣象監測預測、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的技術應用、業務預報系統研究開發、災害風險評估、監測儀器設備及人員交流互訪等方面展開務實的合作,並積極實現各類監測預報資料的共享應用,推進高校科技成果落地應用,共同提升雙方的科研及業務水平,強化澳門氣象及海洋防災減災的能力。是次簽署於雙方代表團見證下在澳大進行,同時開展首場交流座談,共同就首階段的合作進行探討及交流。此外,雙方亦實地參觀澳大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以進一步瞭解有關實驗室的運作及科研水平。 新聞來源: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梁曉珊 電話:(853) 88228009 電郵: prs.media@um.edu.mo 宋永華(右)與梁永權 合照

北京師範大學書記率團訪澳大 促教師教育合作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程建平率代表團訪問澳門大學,獲澳大校長宋永華、校長辦公室主任汪淇等熱情接待。雙方進行了深入的座談交流,冀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及兩校教師教育合作。宋永華表示,澳大堅持秉承“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的發展定位,為澳門、為國家培養更多愛國愛澳人才,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期望未來兩校繼續優勢互補,攜手推動各學術和科研領域,尤其是教師教育領域的合作深化,深入開展教師教育優秀人才聯合培養,推動“粵港澳高校聯盟”、“粵港澳大灣區西岸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合作聯盟”建設,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發展。程建平表示,兩校建立合作關係已20多年,期間合作交流不斷深化,開展了各項學生交流交換活動,推動了不同領域的學術科研合作,共建了多個高校聯盟,攜手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期望未來兩校友誼長存,繼續強強聯手,向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共同邁進。北京師範大學代表團成員還包括中國教育與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喬伯承、黨委/校長辦公室主任吳漢鋒、教育基金會秘書處秘書長李勝蘭、校友總會秘書長范文霞、港澳台事務辦公室主任吳玉軍。 新聞來源:全球事務部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梁曉珊 電話:(853) 88228009 電郵: prs.media@um.edu.mo 宋永華(右)與程建平 合照

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通過國家多項能力驗證
澳門大學澳門中藥檢測中心通過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的現場評審並獲認證。中心表示,為向澳門中藥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該中心積極參與多項能力驗證。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參加了五項理化項目的能力驗證,包括大連中食國實檢測技術有限公司(CNAS參考實驗室)組織的“中藥材樣品中黃麯霉毒素B1”測量審核、“中藥材中二氧化硫殘留量測定”和“中藥材中水胺硫磷、久效磷和甲拌磷農藥殘留量的測定”能力驗證,以及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組織的“中藥材中鉛、鎘、汞和砷的測定”能力驗證,多個濃度水平的樣品檢測結果均為“滿意”。此外,中心還在由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組織的2023年度檢驗檢測機構能力驗證項目—“食用油中的黃麯霉毒素B1測定” 中獲得優異成績。是次能力驗證共有粵港澳200多家檢測實驗室參加,樣品基體複雜、干擾多,檢測難度大,中心的技術人員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步驟,採用免疫親和柱處理、加標回收、人員比對等方式開展實驗。在著力開展理化檢測項目的同時,中心重視中藥微生物檢測技術的開展和技能提高,在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組織的中藥產品非無菌產品微生物限度檢查的能力驗證—“微生物(需氧菌總數計數、黴菌和酵母菌總數計數)的計數”和“控製菌(銅綠假單胞菌)檢查能力”,獲滿意結果。能力驗證是通過對同一項目在相同規則下,在不同實驗室取得的檢測資料進行比較,從而客觀反映檢測機構檢測能力的實驗活動,也是CNAS對實驗室檢測能力最直接有效的評價方法之一。中心通過參加能力驗證,不僅驗證了檢測技術能力,還強化了專業思維和人員能力監督,為保證檢測結果準確可靠、達到CNAS認證認可的技術能力要求提供了客觀證據。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將繼續嚴格按照質量體系的要求,持續提升人員中藥材檢測的技術水平,不斷拓寬檢測能力範圍,為迎接CNAS的擴項評審作出充分的準備,為澳門中藥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和保障。 新聞來源:中華醫藥研究院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梁曉珊 電話:(853) 88228009 電郵: prs.media@um.edu.mo 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通過國家多項能力驗證

澳大研究新突破 大大提高計算機效率
澳門大學科技學院講座教授須成忠及助理教授徐歡樂的團隊在雲計算領域取得突破性研究進展。團隊提出了一個創新的資源管理系統,可提高計算資源利用效率,並節約CPU資源近1.6倍。研究成果已發表於計算機頂級期刊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ToCS)。 人工智慧領域正經歷日新月異的科技變革,面對海量的計算資源需求,最大化計算資源的利用效率,支持更多計算量成為雲計算業界的挑戰。為了提高計算資源利用效率,團隊設計了全新資源管理系統Erms,能夠根據實際的工作量對資源進行動態調配和資源伸縮優化,並第一次在大規模複雜微服務場景下實現最優資源管理。此外,團隊還設計了一套新的調度策略,用以優化共用微服務的資源配置,大大提升了資源使用的效率。與現有微服務系統相比,Erms能將SLA違規的可能性降低到原來的五分之一,並節約CPU資源近1.6倍。 上述研究的論文《優化共享微服務的資源管理:可擴展的系統設計》是第一個完整解決微服務複用場景的研究,對雲原生系統的後續深入研究有重大啟發意義,現已在計算機期刊 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ToCS)發表。該期刊在計算機系統領域享有崇高聲譽,眾多計算機操作系統、網絡、數據庫和分佈式系統中的重要成果都是在該期刊發表,創刊40年以來收錄極少中國發表的文章,是次發表更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首篇文章。 論文的通訊作者為須成忠和徐歡樂,澳門大學與中國科學院聯合培養的博士畢業生、現為耶魯大學博士後羅樹添為第一作者。論文由澳門特別行政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檔案編號:0024/2022/A1)、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編號:2019YFB2102100)和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編號:2020B010164003)資助。論文的完整版本可瀏覽:https://doi.org/10.1145/3631607。 此外,須成忠研究團隊於2021年在國際計算機協會雲計算頂級會議(ACM Symposium on Cloud Computing )發表的《描述微服務依賴和性能:阿里巴巴溯源分析》獲該年唯一的最佳論文獎。該獎是會議自2009年舉辦以來,首次由中國學者(含港澳台)獲得。 兩篇論文皆為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和雲計算國際龍頭企業阿里巴巴公司的合作成果,團隊的研究工作連續五年獲阿里巴巴“創新研究計劃”資助,並於2022年獲阿里巴巴優秀項目合作獎。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梅宏院士認為“在智慧城市和人工智能大模型浪潮中,雲計算起到核心作用,這兩篇重要論文的發表標誌澳大在雲計算方面的研究進入國際領先水準”。 新聞來源:科技學院 媒體聯繫: 澳門大學傳訊部 李巧雲 電話:(853) 88228004 梁雄業 電話:(853)